如何保持健康的坐姿?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寻找一种科学的标准,人在坐姿状态时参考这些标准使身体保持正确的姿势,让身体更加轻松,以降低久坐带来的危害。一些厂商就主张通过端正坐姿以及优化静态坐姿来探寻解决久坐问题的方案,一些机构也通过实验数据对比推出了相关的标准坐姿建议,然而长期以来规范坐姿来解决就坐问题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因此一些与之相悖的言论被提了出来。
一些专注于相关研究的科研团队利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对“如何坐好”这个话题重新做了阐述。他们认为静态坐姿对身体并没有好处,直角坐姿也并不是最为科学的姿势,因为有证据显示斜靠的坐姿能够降低腰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同时来自华盛顿大学环境和职业健康科学专业另一位人体工程学研究人员Peter Johnson也分享了类似的观点:“现代人体工程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坐姿的改变,因为我们现在了解到,如果被限制在一种坐姿里,就算能实现舒适的体验,其结果仍然会对人体的某些特殊结构带来负面影响。”
人坐在坐姿时并非是静止不动的,而且每个人坐姿行为都存在着差异。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人在座椅上会进行姿势的调整,以消除腰椎和臀部的一些不正常压力,因此我们鼓励适当的变换坐姿来获得身体间歇性的放松。在Steelcase一份全球性的办公坐姿调查报告里洞察到了影响坐姿的关键因素。
随着办公设备的技术升级,尤其是轻量化、智能化的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设备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人们工作的坐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只能靠台式电脑处理的工作现在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能快速解决,平常的部门交流也可以在手机上通过软件轻松实现,因此办公室不断衍生出一些新的坐姿。这些坐姿看似可以让身体更放松,但是同样也存在着健康风险。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新一代上班族的身高、体重等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就坐习惯偏好也更具多样性。因此在座椅设计时为了提供有效的支撑,他们的座椅也需要对人体的核心肌群、四肢以及座椅之间的接触部位进行重新评估。
一方面座椅的设计需要适应人体坐姿时不断变换姿势获取放松的需要,这就需要座椅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动态坐姿行为,确保能够提供实时动态支撑;另一方面座椅需维持身体的稳定,保持对身体最大程度的支撑。从端坐到斜靠,无论用户身材胖瘦,既要确保用户能够毫不费力地改变坐姿;又能通过提供持续的接触和支撑对用户的身体健康带来改善。因此,一张有效率且舒适的椅子必需使坐在其上的人体取得稳定性和可变性。
综合以上,我们应该在座椅设计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座椅的型式和尺度与坐的目的或动机有关;
(2)座椅的尺度必须与相对的人体测量值配合;
(3)座椅的设计必须能提供坐在其上的人体有足够的支撑与稳定作用;
(4)座椅的设计必须能使坐在其上的人体改变其姿势;
(5)靠背,特别是在腰部的支撑,可降低脊柱所产生的紧张压力;
(6)座垫必须有充分的衬垫和适当的硬度,使之有助于将人体重量的压力分布于坐骨结节附近。
(7)扶手设计的高度和间距应考虑广泛的身材多样性。